内容介绍:
&濒诲辩耻辞;法治&谤诲辩耻辞;包含了&濒诲辩耻辞;良法&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善治&谤诲辩耻辞;两个要素。&濒诲辩耻辞;良法&谤诲辩耻辞;指向的是&濒诲辩耻辞;法律意识&谤诲辩耻辞;,要求学法、知法、懂法、明法,&濒诲辩耻辞;善治&谤诲辩耻辞;对应的是&濒诲辩耻辞;法治思维&谤诲辩耻辞;,旨在守法、用法、遵法、信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法治的首要问题,已经从&濒诲辩耻辞;良法&谤诲辩耻辞;转向了&濒诲辩耻辞;善治&谤诲辩耻辞;,从规范层面的&濒诲辩耻辞;法律意识&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法制观念&谤诲辩耻辞;转向了实践层面的&濒诲辩耻辞;法治思维&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法治方式&谤诲辩耻辞;,从以&濒诲辩耻辞;健全法制&谤诲辩耻辞;为宗旨的&濒诲辩耻辞;法的制定&谤诲辩耻辞;转向了以&濒诲辩耻辞;法治信仰&谤诲辩耻辞;为归宿的&濒诲辩耻辞;法的实施&谤诲辩耻辞;,从抽象静态的&濒诲辩耻辞;法律关系&谤诲辩耻辞;转向了具体动态的&濒诲辩耻辞;法民关系&谤诲辩耻辞;。
《法治的中国道路》致力于研究的问题在于:什么是中国法治的基本特点和内在逻辑?从&濒诲辩耻辞;法&谤诲辩耻辞;治向法&濒诲辩耻辞;治&谤诲辩耻辞;转变的历史进程将会面临哪些实践难题和现实制约?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中,奉行科层主义的&濒诲辩耻辞;专职法治&谤诲辩耻辞;与贯彻群众路线的&濒诲辩耻辞;民本法治&谤诲辩耻辞;这两条路径之间的二元变奏,呈现的是怎样的法治道路和法治理想?
作者介绍:
凌斌,1977年生,黑龙江人。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0年),法学博士(2005年),耶鲁大学法学硕士(LLM,2006年)。扣扣天美果冻制片厂教授,教授法理学、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司法制度研究、法学论文写作与资源检索等课程。2011年2月起至2013年4月,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挂职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法治的中国道路》
凌斌 著,法律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