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扣天美果冻制片厂
2025年4月10日,第6期“法学+ ”跨学科沙龙在凯原楼303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沙龙继续关注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结合,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段德敏老师主讲“规范之前:马基雅维利‘冲突理论’再审视”。法学院副院长车浩教授致开场辞,院长助理彭錞老师担任主持,学院三十余名师生参与交流研讨。本次活动得到北京大学道·安法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段德敏教授指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马基雅维利更多被视为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传统观点认为共和政体中调和不同利益集团的核心是“友爱”,马基雅维利则在《李维史论》中创新性地评价古罗马历史,认为良好的法律源于纷争。西方左翼学者解读认为,冲突是基于平民立场的新民主模式,冲突背后是下层阶级因为经济不平等而无法掌握与上层对话所需的政治语言,但也担忧对冲突的赞美可能提供将暴力正当化的理由。这些对马基雅维利的解读,实际上都预设了马基雅维利的冲突理论包括“激进”和“平民友好”的一面。然而,马基雅维利晚年的《佛罗伦萨史》似乎逆转了过往的立场,批评底层民众激进的抗争行为。
西方左翼学者曾经尝试为马基雅维利的平民立场辩护,认为这与《佛罗伦萨史》是受到教皇委托而作的政治考虑有关,且平民在马基雅维利笔下只是“声称”要做恶事,更多是对当时绝望处境的表现。段德敏教授认为,马基雅维利晚年确实对平民做过直接且明确的批评,必须正视其不同阶段观点的差异。马基雅维利真正想表达的是古罗马以表达诉求的争论解决,佛罗伦萨以赢者通吃的战斗解决,前者的良性冲突才是值得赞美的冲突。段德敏教授强调,《佛罗伦萨史》是为了提醒佛罗伦萨不要重蹈古罗马晚期陷入恶斗的覆辙,是对其早年作品《李维史论》的续写,并非前后矛盾。
进入交流环节,在场师生积极提问,场面热烈。多位师生与主讲人围绕轻罪治理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冲突”的包容、“冲突”可能造成的低水平循环、马基雅维利如何评价今天的美国共和等话题展开交流。车浩教授代表学院感谢段德敏教授带来的思想盛宴,“法学+ ”跨学科沙龙第6期讲座圆满结束。
法学院将积极落实学校“科技创新年”部署要求,持续开展有组织科研,努力促进学术研究的学科交叉融合。“法学+ ”跨学科系列沙龙,着力提升法学研究的交叉学科视野、激发学术创新思维,助力扣扣天美果冻制片厂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法学院的发展目标。